李昇:水电“十四五”发展成就和“十五五”发展展望
- 发布时间:2025-10-20
- 发布者: 本站
- 来源: 原创
- 阅读量:
水电“十四五”发展成就和“十五五”发展展望
李昇
(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
我国水力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发展,水电勘测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水平达到世界领先。“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水电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双碳”战略引领下,重大水电基地开发和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雅下水电工程核准开工,水电建设规模持续提升,重大水电装备研发制造取得新突破,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水电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应用,水电新增投产、新增核准装机规模如期完成规划目标,流域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十五五”及中长期,水电发展思路将坚持增量发展与存量提升并重,功能定位将坚持电量供应与容量支撑并重,加快推进重大水电基地特别是战略性龙头水库电站建设,推动水风光一体化走深走实、创新发展。
一、“十四五”水电发展成就与经验
“十四五”时期是水电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功能定位由电量供应为主向电量供应和容量调节并重转变的关键时期。《“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大型水电站优化升级、发挥水电潜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移民安置,依托西南水电基地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建设等重大任务。水电行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围绕重大水电基地开发、流域水风光一体化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发展成效显著。
“十四五”规划核准与投产目标已完成。新增核准目标方面,截至2024年底,“十四五”以来已核准大型常规水电装机规模约7500万千瓦,已完成规划提出的核准目标;加上2025年新增核准的金沙江波罗、奔子栏电站,以及可能核准的西南诸河部分电站,可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新增投产目标方面,截至2024年底,“十四五”期间新增投产常规水电装机为3859万千瓦,较“十四五”期间新增投产4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完成率达96.5%;加上2025年已投产的金沙江巴塘,大渡河巴拉、硬梁包等水电站(机组),已提前完成规划提出的投产目标。预计至“十四五”末,全国常规水电投产总规模将达3.8亿千瓦。
重大水电基地开发和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十四五”期间,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获得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同时澜沧江如美,金沙江波罗、拉哇、昌波、旭龙、奔子栏,雅砻江牙根一级、孟底沟、卡拉,大渡河老鹰岩一、二级等一批大型水电站核准建设;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苏洼龙、巴塘,雅砻江两河口、杨房沟,黄河上游玛尔挡、羊曲等重大水电工程建成投产;大渡河双江口、金沙江叶巴滩等在建工程也稳步有序推进,金沙江龙盘,黄河茨哈峡等水电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4年底,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南盘江-红水河、长江上游等主要流域总装机1.9亿千瓦,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格局更加完善,更好助力水电综合效益发挥。输电通道方面,“十四五”以来,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川渝特高压输电通道建成投运,金上-湖北特高压输电通道等预计今年9月投产,攀西电网优化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一批特高压输电通道加快布局实施,有效保障了水电开发消纳。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核准建设。2024年底,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获得核准批复,2025年7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主要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建设5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工程将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对深入推进“双碳”战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工程利用雅鲁藏布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带动周边太阳能、风能资源开发,建设水风光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是我国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举措。工程建设将直接带动当地工程建造、物流运输、商贸服务等产业快速发展,将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工程建成后将提升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加强西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对接,为西藏各族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大量地质勘探和技术积累,已为科学、安全、高质量开发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工程建设健全当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实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流域水风光一体化规划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依托流域水电调节能力,带动流域及周边风光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实施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有利于提高流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升水电保供能力和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是新时期科学开发水电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创新模式。“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全国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规划研究,在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黄河上游等西南和西北地区主要流域布局多个水风光基地,装机总规模超过9亿千瓦,其中新建电源装机约8亿千瓦。目前,雅砻江等2个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已印发,拟建设100%清洁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约1亿千瓦,金沙江上游等重点流域水风光基地规划取得积极进展,有效推动流域水电基地转型升级和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
重大水电装备研发制造实现新突破。“十四五”期间,依托重大水电工程建设,多项关键水电装备研发制造技术连续实现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水电技术装备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大型水电机组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首批百万千瓦水电机组于2021年6月投产发电,代表着我国水力发电装备技术登顶世界水电之巅。2025年7月,全球首台单机容量最大(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的核心部件──转轮研制成功并发运,实现我国在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轮机组核心装备领域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500兆瓦级冲击式水轮机全链条技术的国家。2024年以来,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广东肇庆浪江300兆瓦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的交流励磁系统、超大直径金属护环等核心部件系统连续取得突破,400兆瓦级国产变速抽蓄机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水电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应用。新技术方面,“十四五”期间,紧抓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发展契机,我国水电全产业链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大坝智能化建造、地下长大隧洞群智能化建造、TBM智能掘进、全过程智能化质量管控等成套技术集成成功研发并应用;构建了流域梯级水电站智能化调度平台,投运了自主研发抽水蓄能大模型并持续迭代更新;形成了涵盖智能化规划设计、智能建造、智慧运行管控和智能化流域综合管理等环节的成套关键技术与设备。
二、新形势下水电发展定位与思路
水电机组启停迅速、运行灵活、负荷跟踪能力强,是电力系统重要的调节资源。“十四五”时期水电功能定位由电量供应为主向电量供应与容量调节并重转变已在水电与电力系统等相关行业形成共识,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水电电量供应与容量调节并重的定位将进一步夯实,并逐步向容量调节为主转变,支持新能源消纳、满足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及备用等需求。从电力系统整体看,未来我国将逐步形成以新能源、核电提供基础电量,以火电作为基础保供电源,以水电、抽水蓄能为大电网提供关键支撑,以新型储能配合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从发展定位看,“十五五”时期水电在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的“基石”作用更加凸显,需坚持科学有序发展不动摇。2024年水电装机4.36亿千瓦,在电力系统中占比13%,水电发电量1.42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14.4%,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占比41.1%,水电在清洁电量供应中占比仍然较大,并在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调节作用,促进新能源消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水电在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转型中的“基石”作用愈发凸显。
从发展思路看,“十五五”时期常规水电增量发展与存量提升并重。目前金沙江等主要流域开发比例相对较高,大规模增量常规水电开发有限,增量开发主要集中于金沙江上游等西南区域;对既有水电扩机增容等存量改造可以较小代价增加电力系统绿色灵活调节能力,“十五五”需积极发展增量、加快推进存量改造。
从功能定位看,“十五五”时期水电电量支撑与容量调节并重的定位将进一步夯实,并向容量调节为主转变,支持新能源消纳、满足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储能需求。“双碳”目标下,水电既可提供大量稳定可靠清洁低碳电量,又可发挥灵活调节性能,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新能源在系统中占比不断提升,水电的容量调节作用将愈发重要。
三、“十五五”及中长期水电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水电开发建设条件和外部约束更加复杂。后续待开发电站主要位于西南藏区、青藏高原腹地,面临的建设条件更加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因素更加多样,涉及的移民搬迁等问题交织,藏区水电大规模外送通道走廊资源紧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推进实施。
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的统筹协调更为紧迫。新形势下需科学理解“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内涵并有效指导实践。当前水电面临的生态环保约束趋紧,现行环保政策对流域既有水电生态改造提出了新要求。
龙头水库电站开发利益共享和综合效益补偿机制尚未建立。龙头水库电站对下游增发电量、防洪等综合效益显著,但淹没影响大,目前上下游跨投资主体利益共享、跨省区综合效益补偿机制及政策支持不足,影响电站经济性和投资决策积极性。
适应新形势水电转型发展的政策机制尚不完善。新形势下水电扩机增容等存量改造的管理办法、投资回收机制等尚不清晰;适应水风光一体化发展的资源配置、调度运行机制、电价机制等尚未建立,多元水电开发主体的流域一体化开发治理协调难度大。
(二)新形势下水电发展的新机遇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水电发展提供新机遇。为实现碳达峰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预计“十五五”期间风光新能源年均新增2亿千瓦左右,对系统支撑调节能力提出更大需求。水电兼具清洁电量与惯性支撑和灵活调节功能,是电力系统的“稀缺资源”,发展空间足、潜力大。
新质生产力为水电发展注入新动能。“十五五”时期依托雅下水电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将引领促进勘测设计、施工建设、装备制造、调度运行等领域技术创新,发展水电新质生产力,可支撑带动工期优化、调度运行水平提升等,促进水电更好适应新形势需要。
水风光一体化为科学开发水电提供新抓手。实施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有利于实现水风光多能互补发展,有利于提高流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利于提升水电保供能力和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是新时期水电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推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是深入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实践。
四、“十五五”水电高质量发展建议举措
一是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加快推进重点流域水电规划审批。结合水电发展新定位,深化怒江、黑龙江、雅砻江上游、黄河上游等流域水电规划研究,根据国家统筹决策部署,稳妥推进相关流域水电规划(规划调整)审批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水电基地与龙头水库电站建设。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加强土地等要素保障,推动流域龙头水库电站等战略性骨干工程前期工作,加快龙头水库电站建设,推动水电基地提质增效、支撑流域长治久安。
三是实质性推动水电扩机和增容改造取得突破。开展全国主要流域水电扩机和机组增容潜力研究,摸清底数,完善水电扩机和机组增容的投资回收机制、项目管理体制,推进一批系统有需求、经济性优、建设条件好的水电扩机和机组更新改造。
四是优化提升现有流域水电综合效益。统筹优化流域梯级水电联合调度,加强水电、水利和电网协同调度,结合水情预测预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挖掘既有流域水电潜力、提升综合效益。
五是加快流域水风光一体化规划建设。推动印发全国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布局方案,加快推进雅砻江、藏东南(玉察)等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编制印发水风光一体化规划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健全适应一体化开发的理论体系、调度运行机制、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等。
六是科学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加强重大水电项目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等的协调衔接,完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加强环境友好型水电技术研发,推进生态水电建设和流域生态修复。
七是做好水电开发利益共享工作。着眼于新形势下水电开发,出台水电开发利益共享相关办法、实施细则等,建立惠及移民、地方、企业的利益共享机制,加强移民工作科学管理,多措并举提升移民安置水平和后续发展能力。
八是促进水电新质生产力发展。依托重大水电工程建设,推动核心、关键技术再上一个台阶,实现颠覆性技术新突破,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在水电勘察设计、建筑安装、装备制造以及运行调度等全产业链应用水平,加快发展水电新质生产力。
九是加强统筹协调与要素保障。加强水电与环保、水利等多部门的跨行业统筹协调,加强源网协调,推进多规协调,强化政策协同,增强土地、环境等要素保障力度。
十是完善水电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完善水电电价政策,建立健全水电容量电价机制,推动水电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充分发挥水电容量效益;推动建立新老电站价格调节机制;完善水电绿证交易、碳市场交易机制等,体现水电绿色价值。
转载:中能传媒研究院